
教育的數位轉型為教學現場帶來不少挑戰,如今,「人手一機」已經是大街小巷常見的風景,網路使用低齡化的趨勢也正顯示出數位時代的影響力,欲教育身為數位原住民的下一代,教師在教學方法及教學場域中勢必會面臨不可避免的變革,尤其當時下熱門的生成式AI逐漸滲透學習、工作與生活,如何與AI共生存,透過教育達成數位素養與學習自律的雙重培養,更是新世代的一大課題。

您是否曾想像過,當AI走進校園,未來的教育將會是一幅什麼樣的風景?「臺灣是科技之島,也是教育科技之島。」在林口康橋舉辦的《2025共創教育工程願景工作坊》中,View Sonic優派學院院長 連育仁 教授表示,臺灣各級學校教室多配有互動螢幕、人工智慧及高速網路等設備,此現象足以顯示臺灣於教育數位轉型上的努力與成果,面對科技不斷推陳出新,教師不僅是教學者,更要成為數位應用的學習者。當教材及教學工具都走向數位化,並可於各種智慧型行動載具上迅速切換、轉化,教學的靈活性及互動性都將大幅提升。隨著多媒體載具功能性的完善、AI應用的普及,教育將更具個別化與無限延展性,使自主學習成為可能,讓過去只能想像的課堂風景一一實現。

下一個五年會是什麼樣子?而科技與資訊的快速更迭可能會使這個時限不斷縮短,展望未來發展與趨勢以前瞻教育,林口康橋借鑑國際教育界的成功經驗,並實現快速轉換與成長,2023年暑假,教學團隊前往越南丁善理紀念中學進行教育參訪及交流,在科技與數位的教學融入中看見了全新的教育格局、未來發展性與可能性,於是,2024年2月及7月,中小學部教室陸續完成ViewBoard互動顯示器的全面安裝,啟動智慧教室;同年9月,中學部導入CANVAS學習管理系統,滿足數位化、差異化教學、教師資源共享與協作,學生隨處可學等各類教與學場景及需求。
2024年暑假,為進一步加深林口康橋對於數位教學應用與教師專業培養的認知與渴望,同時推展菁英活動課程化計畫,中學部各領域的中外師先行初步研擬探究主題與田野調查地點,並親自飛往新加坡各處探訪,以確保學生能夠順利展開後續的專題探究,提供精確地指導,協助學生建立探究基礎,展開自我探索。2025年九年級新加坡國際教育旅行更完整實踐了菁英活動課程化,融合探索教育體驗學習的精神,以及領域課程的學科知識,讓課程與真實世界連結,賦能學生的學習過程。

無論是面對改變時的快速轉換與適應,還是創新教學的發展與實踐,如此繁瑣的工程得以完善並被落實皆仰賴各領域的分工與協作,林口康橋從「領域」開始奠基教師專業發展,運用每週的領域時間推展課程共備、專業精進、成果累積及教學共好等,提供教師一個具高包容性的支持環境,延伸領域互動,激盪創意,最終成就了一個充滿學習、實踐能動性與創新力,無堅不摧的堅實團隊。
「Precision without prescription. Unity but not uniformity.」——李憶慈學術副校長。為了更好的培養與引導面臨日新月異世界的下一代成為兼具6C (Communication、Collaboration、Creativity、Critical Thinking、Citizenship、Character)圖像及學習能動性的終生學習者,面對教育的數位轉型與科技趨勢的挑戰,林口康橋在變與不變的課題中選擇積極採取行動,與全體教師攜手明確信念與目標,並因著這樣的共識團結一心,從各自的領域開始,在到跨領域共築學習生態系,共創教育工程願景,在這個科技教育新世代下寫下獨屬林口康橋的夢想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