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國國家太空協會主辦的世界性「NSS太空殖民計畫競賽」,今年(2024)吸引全球來自28個國家,超過29,000名學生、5,200份作品參與,林口康橋是臺灣唯一獲獎學校,已連續兩年創下佳績。中學部十年級潘述安、馮星瑜、陳玫亞、黃子媛、李曜宇、陳家禾、馬瑜成、黃立宸、瑪妮雅、朱庭儀、高子宸同學,團隊於計畫中提出改革性的制度,為「太空殖民」這項前瞻議題提供不一樣的思路。
太空船以USC GenEarth (United SpaceCraft Generation Earth) 為名,象徵在這個浩瀚無垠太空中,人類將世世代代團結共榮的目標與期許。只要計畫內容符合太空殖民主題,參賽團隊將有十分充足空間的可以盡情發揮想像力與創意,去建構人類在太空中的生活樣貌,隊長述安分享,起初團隊思考:「如果將太空生活視為一個全新的起點,我們希望改變什麼?」於是,成員們決定先從覺察問題開始,教育、經濟、環境、科技等,逐一刻畫出屬於團隊的太空生活藍圖。
以教育為例,為測試在教育系統中導入人工智慧是否能提高學習成效,團隊設計出一個從教學、能力測驗再到職涯工作媒合皆由AI人工智能主責、管理人輔助監管的教育系統,將教育分為四大階段,在學習各學科基礎後,學生將能依自身興趣與長才選擇主修,專注深究拓廣主修領域知識,並依自身學習能力與進度參與進階考試,讓每個人都能適才適性發展,也能在太空生活初期有效率的孕育各領域專業人才,加速社會發展。大膽跳脫現有學校、年級制度及大考升學框架,團隊以學生身分出發嘗試批判與創新,暢想智能科技社會,此外,還有貨幣、經濟、政府體系等改革,以期各種技術與資源能夠被合理、有效的運用。
太空殖民競賽雖然賦予團隊高度的創想自由,其計畫的可行性、實用性及立論基礎也是建設太空社會的重要依據。除了社會文化發展,創造出宜居的生存環境更是一大考驗,負責生物的玫亞分享,為了製造人類生存條件中最重要的要素「氧氣」,他們運用繁殖速度快且產能高的藻類,並設計出由一系列管道組成的人工樹接收太陽能,人工樹將遍佈城市,以行光合作用方式提供太空船中的氧氣。起初,團隊也曾想過以其他方式製造氧氣,卻找不到相關研究資料以佐證其可行性,最終因想法窒礙難行而放棄,但在翻閱無數文獻後,卻也觸發了新的創意與想法產生,研究過程中的天馬行空、大膽假設成為了大家自主學習的契機與動力,最終收穫未曾想過的富饒知識。每當遇到困難,隊員們總會積極向各領域老師請教,而上一屆的學長姐們更是提供了不少實用的建議,傳承經驗促成共好學習循環,兩個團隊都從彼此的想法中看見了更多創新可能,使林康的學習生態系更加生機勃勃。
團隊自去年(2023年)九月起正式成立,短短半年內,大家利用Me Time自主學習時間、午休及課後討論計畫,並依據各自擅長的領域分為社會、數學、設計與自然四個小組,但競賽所需的專業知識難度、課業與多元活動間的平衡,以及面對來自彼此源源不絕的創意想法該如何歸納統整,這些問題都為團隊帶來不小的考驗。成員們表示,這次經驗讓大家都意識到了溝通的重要性,學會溝通表達意見讓對話激盪出不同的花火,而聆聽理解則能讓這些火花綻放的更絢爛和諧。隊員們回憶提交計畫的最後幾天,大家為了共同的目標一起堅持到最後一刻,挑燈夜戰只為了讓大家努力的結晶能夠盡善盡美,才讓參賽作品最終成功收穫亮眼成績,在國際舞台上受到青睞與認可,也讓團隊成員們領略了領導者的智慧,以及團隊合作的力量。
成員們平日裡於課堂與多元活動中積累養成的思辨、創新等能力,以及洞悉社會問題的世界公民素養都在競賽中展露無遺,同時也在探究、合作過程中的反思下逐漸完整林口康橋的4Cs學習者圖像。為了提供更加全面且完善的學習支持與資源,太空殖民競賽將於113學年起成立社團,廣招九至十一年級學生一起投入自主學習、探索與自我實踐,而許多今年參賽的成員也表示將再次挑戰明年的競賽,期許自己在經歷這次的學習與成長後,能夠在未來的競賽中展現更精彩、亮眼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