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B 王耀德
我身為一個關注國際議題且以生物相關科系為大學目標的學生,在得知有iGEM這個比賽時感到非常興奮和期待,因為我們不僅可以藉由生物方面的知識和技術去解決國際議題,且我也相信我一定可以在這個比賽中學習到更多的生物方面知識。
在這個Taipei_KCISLK_v1 的團隊裡,老師和我張硯惇學長的群組叫做“All Rounders”因為在團隊裡的各項內容我們都有參與,例如:iGEM決賽的攤位設計、iGEM評審問答時的回覆、研討會的主辦、經營IG和負責回覆郵件等等。除了這些“All Rounders”的工作之外,我自己本身也是實驗組的成員,這些工作讓我收穫良多,學到了非常多生物上的學術知識,還有人際交流的經驗。
其實剛開始組隊時,我也會懷疑自己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去參與這個比賽,但最後還是成功通過了面試加入Taipei_KCISLK_v1 這個大團隊。在剛開始的生物學術知識課程中,自己是有一點跟不上的,只要遇到生物相關的問題,我都會自己先想辦法查詢資料再去和老師討論,這樣我才能確實的理解內容,經過認真的上課,以及向老師請教後,我才慢慢成功掌握實驗步驟和生物理論。
身為台灣2023年iGEM研討會的主辦人之一,從8月的研討會到法國的決賽,我看到了不只林口康橋的同學的成長,而是全台灣高中和大學代表隊的成長。許多高中隊伍在研討會時,對自己組別的內容並不是很熟悉,包含我們林口康橋。但經過兩個多月的魔鬼訓練後,在巴黎決賽的舞台,我看到了每一隊台灣高中生對iGEM 的熱情、進步、和努力。在研討會有非常多專業人士提供了各隊非常多建議和反饋,例如:高端副總-連加恩醫師、台大生技系林晉玄教授等等。我希望明年還能繼續延續承辦台灣的iGEM研討會,聚集台灣各地的高中和大學對合成生物學感興趣的同學們聚集在一起,互相給予反饋和討論。
我希望我們的實驗可以繼續被延續做下去,目前我們Taipei_KCISLK_v1 的成果還處於理論階段,我們的實驗已經證明了我們改造過的大腸桿菌 E coli. 益生箘平台是可以成功透過Oleate Indiction去釋放我們要的蚓激酶蛋白來解決人體裡面的血栓問題,希望我們明年的Taipei_KCISLK_v2可以成功將我們的實驗繼續做下去,包含換箘,將目前的E coli. BL21換到E coli. nissle 1917才能在人體生存,或甚至是換到布拉酵母菌作為益生箘平台的主體等,讓我們的研究可以真的運用在人體上,解決國際議題-血栓。
我自己個人非常喜歡生物,尤其是與人體相關的部分,透過這次的實驗和比賽經驗,讓我確認了我自己的未來期望和目標。希望以後可以持續做相關研究,繼續深根在生物這個領域中,同時讓更多人了解這個社會依賴性非常高的科系。
12A張硯惇
當初聽完說明會後,覺得這個比賽很有趣於是就決定參加了。雖然我名義上是實驗組的成員,但是我負責的不僅限於實驗,像是全台研討會、訪談、反轉教學,以及實驗筆記統整等我都有參與。因為團隊人員比較少的關係,我們無法做到很專一的分工,所以相對來說,我們團隊的每個人都要具備跨領域能力,並且清楚知道整個研究(從實驗室裡到實驗室外)到底在做什麼。
從組隊、實驗再到參賽,過程中也曾遇到許多困難,相較於團隊中已經有修過AP Biology的同學,實驗步驟與專有名詞對我來說是比較新的內容,但是經過後來多方理解、上課後都能一一克服,最重要的還是要看有沒有心投入學習。暑假時不僅要進行實驗、舉辦研討會,同時還有許多訪談要進行,那時候其實心理壓力滿大的,我只能努力地做好自己份內的事,真的無法解決再適時請團員協助。還記得 9月剛開學的時團隊氣氛很低迷,因為大家都很忙碌,而我也剛好要準備大學申請,但是如意老師告訴我們:「這就是最後一哩路了,好好衝刺就可以去巴黎。」如意老師像是我們的強心針,讓我們有繼續下去的動力。
即使過程並不輕鬆,我還是認為能跟對於這個領域有興趣的其他高中生及大學生交流十分很開心,也交到了很多的好朋友。到巴黎後,我覺得我做的這一切都值得了,真的身處現場,就會發覺原來有這麼多人跟我們一樣想要改變世界,這也讓我下定決心未來想要往這方面繼續學習。
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這類型的東西,所以我特別想感謝帶領我們的老師,尤其是江如意老師,如意老師對我們來說就像是一位學長,他總是很有耐心地對待我們,而且還總是特別Carry;再來,我想感謝我父母願意資助、支持我參加比賽,讓我有幸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最後,我想感謝我親愛的隊員們,沒辦法想像這樣就過了一年了,沒有大家的努力我們團隊真的沒辦法得到如此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