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努力做出不會讓未來的自己後悔的選擇」,這是王以柔對自己學習歷程的真誠總結。這段話不只是座右銘,更是一種面對困難時堅定前行的態度。
勇於面對、適應變化 努力遇見更好的自己
以繁星成功錄取臺灣第一學府—臺灣大學,但以柔分享,自己並非一開始就是成績優異的學生,因為全校排名百分比並非最前位,甚至升學前夕也仍在為應該走「繁星推薦」還是「個人申請」管道的選擇中膠著。國小升國中時,課業難度的落差以及環境的變化,讓以柔經歷了一段掙扎與低潮;升上高中後,學科內容更加艱深,原有的讀書方式似乎不再奏效,更讓她感受到學習的疲憊與迷惘。然而,她並未因此放棄,反而開始反思自己的學習方式。她發現「花很多時間不等於有效率」,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才是真正進步的關鍵,同時也體悟到,進入高中階段後,更需要明確的目標與強大的自制力來支撐前行的動力,她也常以此自我激勵,不讓未來的自己後悔,期待未來更好的遇見。

突破侷限 看見自己熱愛的面貌
曾經認為自己會走文組的以柔,也在探索中勇敢嘗試不同可能。因為英文與國文是強項、數學較弱,加上對政治的興趣,她曾計畫申請外交相關科系。然而,十年級時參加模擬聯合國活動的經驗,讓她意識到現實與想像的差距。這次經驗不僅拓寬了她的視野,更讓她明白「不要侷限自己」,應該勇於嘗試不同領域,從中找到真正熱愛的事物,這樣的嘗試也帶來了自我成長的契機。
「很多人都說我改變很多。」以柔分享,過去的她不擅長溝通與表達,但透過模擬聯合國等活動,以及在康橋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她逐漸熟習了口語表達與應對進退的技巧。這些能力在她後來參與永續博覽會志工服務時也派上用場,她甚至能自信地向台灣民眾介紹邦交國—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展現出過去未曾有的自信與成熟。
回望過去,以柔的成長來自於一次次的嘗試與調整。從迷惘低潮中找回自我定位,從封閉中走向開放與溝通,如今,以柔錄取了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更有志朝心理系邁進,而她的故事也提醒著我們,每一次努力,都在為未來的自己鋪路,只要不輕言放棄,就一定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